在中共“四中全会”前,有外媒放出林郑月娥将被北京撤下的消息。林郑也一改常态,首次对是否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松口。与此同时,给香港带来连串动荡的特首林郑,越来越引起各方的不满。
有分析认为,“四中全会”中共高层的内斗,延烧到香港,才使香港官方不断出现各类自相矛盾的做法。
“四中全会”前林郑月娥下台消息 遭质疑是放风
10月23日,英国《金融时报》援引消息人的话披露,中共政府正在草拟一个用“临时”香港特首取代现任特首林郑月娥(Carrie Lam)的计划。此时距中共召开“四中全会”还有5天。
知情人士称,如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决定采取行动,林郑月娥的继任者将最晚在明年3月上任,并做完林郑的剩余任期,即做到2022年。
知情人士还说,接替林郑月娥的热门候选人包括前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以及曾任香港财政司司长和政务司司长的唐英年。
《金融时报》的消息引发震动,随之也出现了一些异常迹象。
特首办回复港媒查询时称,不会回应揣测报导。此言相较7月时否认林郑曾向北京提出请辞,明显放软口风。
10月23日,中共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否认林郑被撤换的消息,称有关报导是“别有用心的政治谣言”,称北京“坚定支持林郑月娥,尽快止暴制乱及恢复秩序”。但外交部的网页,由24日中午起关于发言人前天反驳《金融时报》的记者提问及回应,全部都被删除。
但是,也有议员对此消息报怀疑态度。
民主党立法会议员林卓廷指,根据《基本法》规定,特首缺位时,应在6个月内按第45条的规定产生新的特首,故不存在“任委”临时特首任期至2022年的规定,他对有关报导表示震惊,质疑有关安排严重违反《基本法》的补选规定。
林卓廷指,若林郑辞职,根据《基本法》第53条:“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短期不能履行职务时,由政务司司长、财政司司长、律政司司长依次临时代理其职务。”
有香港时事评论员认为,如果林郑下台,后续“临时特首”按照规定会是张建宗,但是只能维持6个月。这之后,必须要再通过选举产生新特首,但这又牵涉到当年中共人大8.31的决定,会在香港民间引发更大问题。
资深时事评论员练乙铮表示,香港是四中全会的焦点,涉及到各派利益之争,包括之前传出特首林郑月娥将下台,不排除是党内放料出来。甚至这些消息可能是中联办官员泄漏出来的,“因为他们有利益,这派要搞那派下台,那就做这些消息出来了。港澳办里面也有不同的派系。”
《苹果日报》评论认为,在这样重要的大会前传出北京可能撤换特首的消息绝非偶然,而是中共内部至少有部分人或派别对香港的乱局持续感到不耐烦,认为该采取更积极的措施解开死结,包括提早要不得人心并已成北京政治包袱的林郑下台,换上新脸孔。
评论还指,对北京领导层部分人而言这肯定是个有吸引力的选择,即使未必能即时说服习近平,也能构成一定压力使他不得不另寻出路。
林郑月娥首次对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松口
在《金融时报》报导林郑将下台后,林郑月娥本人也做出了罕见举动。
近日,林郑接受电台访问时表明自己并非要“盲撑”警队,“我支持严正执法,但不会盲撑警队每一个人每一个行动”,然后又提出了“监警会报告年底发表,如果民意仍然不满,当然有责任寻找其他的调查机制”,如独立调查委员会。
10月26日,香港《南华早报》引述消息人士透露,若香港社会对警察监督单位“独立监察警方处理投诉委员会”(IPCC)年底发布的报告不甚满意,香港政府则会考虑成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警方是否涉嫌滥权。
之前,林郑月娥多次坚称不会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在9月26日晚,港府首场“社区对话”上,有被抽中发言的市民谴责警察暴力执法,并质疑政府为何不设独立调查委员会。林郑月娥仅回应表示,监警会已展开独立调查,并邀请了独立海外专家,完成调查后会给公众交代。
9月4日,林郑月娥宣布撤回修例,但仍拒绝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
路透社于9月2日公开林郑月娥与商界会面的录音部分内容时,提到林郑月娥向现场与会人士说,“我除了3万警察,其他什么都没有……。”
香港资深媒体评论员刘细良认为,林郑如果明年初下台,离任前她一定要为下任特首处理所有“苏州屎”,以换取新特首管治空间。年底发表监警会报告书,就是为独立调查的开始。
独立调查委员会由行政长官按需成立,专责调查单一事件。这种调查委员会的主席通常由法官担任,有权力传召证人作供。这个委员会被视为可以更有效保障证人或投诉人的权利。
一般认为,独立调查委员会将更有效地调查港警的滥暴行为,现行的监警会制度由于没有深入调查和传唤证人的权力,对约束港警基本无能为力。
港警被禁止起底 时机微妙
但林郑关于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的话音刚落,仅一周后,局势又发生了变化。
10月25日,香港高等法院颁布临时禁制令,阻止对警察及其家属进行起底,有效期至11月8日。该禁制令禁止任何人未经同意下使用、发布或披露警察及其家属的个人资料;并禁止恐吓、骚扰、威胁警察和其家属等。这个禁制令再度引发民众对港警滥暴的担忧。
另一个引发争议之处在于,此举明显会赋予警方更大权力,和港府成立调查委员会的意图相反。
大律师黄宇逸对《苹果日报》说,“骚扰”、“烦扰”及“干扰”的定义很阔,巿民在街上不断辱骂警察,或一直追着警察询问其执法理据,都可能已经违反禁制令,构成民事藐视法庭罪,可被判罚款及监禁。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首席讲师张达明举例说,教师点名读出同学名字,如学生中有警察子女,未经同意下宣读其名字亦算违反禁令。
两边都不讨好的林郑月娥
对林郑目前的行为,非但香港民主派不买账,连建制派也出现了不满的声音。
10月20日,民政事务局局长刘江华出席一个电台节目时提到,曾与林郑月娥及十多人进行约4小时的深度对话,当中包括“勇武”及“抗争”人士。有建制派认为,林郑这样的做法对警队不公道。
10月29日,林郑否认曾与“勇武派”对话。
此外,香港区议会选举将在11月24日举行,有多名自决派参选者原本被认为会被DQ(褫夺参选资格),近日都成功入闸参选。如自决派的朱凯廸,去年底参选乡郊代表选举时被DQ,今年获确认参选资格。对此,部分建制派大感不满。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刘兆佳对《明报》表示,目前社会处于高度政治对立的斗争中,料林郑说法是“两边都不收货,反对派会斥她拖延时间,建制派就会批她立场不够坚定、打击警队士气”。
刘兆佳说,林郑已无法取得反对派支持,若要继续管治香港,需站在建制派一边、建立坚实的联盟,指林郑尝试在中间游走只会“两头不到岸”。
《纽约时报》的文章指,温和派的代表正是四面楚歌的特首林郑月娥,她希望能在北京预定的范围内逐步实现更自由的选举。但香港强硬派厌恶这种想法,他们对林郑月娥愿跟民主派谈判、不愿命令警察进行更严厉的镇压非常不满。
林郑月娥曾多次尝试与民主派达成折中方案,包括最引人注目的暂停并最终撤回了引发抗议活动的引渡条例,但收效甚微。她也试图与反对派开展公开和私下的对话,结果其中一次有损形象的对话录音还被泄漏,并在社区对话中遭到民主派的尖锐逼问。
对民主派来说,她只是愈发依附于北京政府的名义领袖。因为在立法会上被民主派议员的怒吼声压过,她在10月16日的施政报告最终只能以影片形式播出。
“林郑月娥政府还在想拍反对派的马屁,以为这样还能得到亲北京阵营的支持,”刘兆佳表示。他称北京将反对派“看做是强硬的敌人,也是愿与外国势力特别是美国合作的顽固反共分子。”
分析:港警归中共政法委指挥
10月27日,在“四中全会”举行之前的敏感时刻,港警开始主动走入抗议人群,刺激民众情绪和局势,伴随发生暴力场面。
当日,警方暴力拘押逾百名抗争者,当中包括“Hong Kong Free Press”一名外籍摄影记者梅·詹姆斯(May James),她只是因为要求警员出示委任证而被武力拘捕。
曾任驻京记者的浸会大学新闻系高级讲师吕秉权表示,警队现在已经不受林郑月娥指挥,而是听命于中共政法委。而警队被中共渗透由来已久,相信警队里的中共“地下党员”人数也不少。
有海外媒体人表示,目前位于深圳的对香港问题处理办公室由政法委主导,中共政法系统已经直接影响、参与香港事务的决策。
而港府与港警之间,近期已出现了一些不同调。
10月20日香港九龙大游行,警方在尖沙咀一带出动水炮车,即使街上只剩零星民众,仍不停发射带刺激性的蓝色水炮,更射向清真寺。
21日,林郑及警务处处长卢伟聪等前往清真寺,和代表会面,表达歉意。
但警方在21日记者会上与港府高官不同调,只道歉不认错。警方辩称,警方出动水炮车目的是“保护清真寺”。
对于警方死撑,印度协会前主席毛汉(Mohan Chugani)22日下午到警察总部正式投诉警方。他斥责警方声明指当时有“暴徒”在场的说法,完全失实,并不接受警方称行动是为了“保护清真寺”的说法。
习近平或直接指挥林郑月娥
9月份,有媒体曾报导习近平或绕开中联办、港澳办,直接指挥林郑月娥。
9月2日,路透社披露林郑8月底在闭门会议上向商界人士发表的24分钟讲话录音。
林郑表示,她已对香港造成“不可原谅的浩劫”,若可以选择,她第一时间会请辞下台;并透露,她只能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来解决危机。她表示,看不出短期内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且北京还没有决定出兵干预,也没有在10月1日这天之前平息香港抗议的“死线”(最后期限)。
报导提到,林郑月娥这番有时内心充满纠结的言论让人们看到了迄今为止最清晰的画面,暴露了中共领导人在处理香港抗议风潮时的心态。
香港资深时事评论员萧若元曾表示,如果是林郑自己公开录音的话,萧若元认为亦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林郑自己的决定,一个是北京的意思。
分析:中共高层内斗延烧香港
时事评论员李林一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总统川普曾在8月多次建议,中共国家主席习近平面见香港示威者。联系近期林郑月娥的一些两边不讨好的举动,其背后是否有受习近平授意的因素?
李林一表示,此次四中全会,习近平面临诸多挑战,中共内部斗争也很严重。体现在香港问题上,就是中共高层的内斗,延烧到香港,使香港官方不断出现各类自相矛盾的做法,甚至连外媒也参与人事放风。此次会议如定下未来对港政策,那么很快,林郑的“面具”会被揭开,她究竟“姓习”或哪一派?亦或只是自己。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19/11/1/n116259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