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海解封,人们获准出门。但中共清零封锁残局难收,上海人对解封并没有庆祝的感觉,相反他们认为,在2个月的封城中不仅失去了太多,还感到屈辱和气愤。 有人选择永远离开中国,有人感到幻灭,对未来是否再失去更多感到担忧。
路透社6月2日报导,李梦华(Li Menghua,音译)正忙着收拾他的美发沙龙,这间发廊是中共严酷追求清零政策的牺牲品。
24岁的李在三年前离开家乡河南省来到上海,创办了自己的发廊。他说:“我们的生意非常好,总是忙于客户。但由于(COVID-19)大流行,许多店面不得不关闭。”
“没有多少人能在没有工资的情况下存活两个多月。”他说。
虽然上海当局宣称所谓的战胜病毒,但上海人正在努力应对他们在封城中所经历的创伤——收入损失、自由丧失、亲友死亡,甚至饥饿。
在封城期间,数十万人被送往拥挤的隔离中心,有些人被警察强行拖走;一些人一觉醒来发现自家前门被栅栏封住。许多人买不到食物或药品。许多人在无法获得基本医疗服务后死亡。
在封城期间,母亲与阳性的孩子被迫分开,直到公众强烈抗议后当局才不得不修改政策。一只宠物犬在主人检测呈阳性后被活活打死。
“已经失去了太多 担心封锁再现”
在中共严厉的长期封锁下,上海的经济、民众严重受创。一些人在解封后描述了对未来的忧虑和担忧、幻灭感,以及对当局的愤怒。
“我觉得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了,发生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雷迪克‧陈(Reddick Chen)对路透社说,“已经失去了太多,现在我们担心它(封锁)会再次出现。”
一位要求匿名的人描述了她89岁的祖父是如何在被隔离三周后自杀的,祖父无法参加正常体检,这让他感到痛苦和绝望。他住在离家人只有25分钟路程的地方。
在上海从事保安工作的农民工胡长根(Hu Changgen,音译)表示,他在封锁期间非常担心食物问题,以至于有一次他希望感染病毒,这样他就可以被送到隔离中心,每天吃三顿饭。
“每一条底线都被突破”
一名妇女描述了她在网上发布自己在封锁期间的经历后,接到了来自中共政府机构多个威胁电话。
“在新冠病毒(中共病毒)爆发之前,我们生活得很好,我们的薪水很高……这令人震惊。”她说,“这一次,每一条底线都被突破了。”
她打算永远离开中国。
上海这座拥有2,500万人口的城市遭受封锁期间,也正是世界其它国家陆续放松管控之际,中国网民们批评中共的“清零政策”,并经常转发居民被拘留、被捆绑在公寓外或被“大白”粗暴对待的视频。
这些网络上流传的视频、照片和个人经历,被中共当局称为煽动群众不满情绪的“谣言”,审查机构也加强了对互联网和群组聊天室的监控。
为了对抗中共当局的审查制度,一些上海市民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封城下的各种悲凉记忆,保存在区块链之上,避免中共将其抹除。
羞耻和屈辱
治疗师和心理学家告诉路透社,在上海封锁期间,焦虑的电话激增。
和睦家医院(United Family Hospital)的临床心理治疗师Sharon Yen对路透社说,她特别担心封锁对儿童的影响。她希望看到更多孩子寻求帮助,但她更担心那些需要帮助但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得不到帮助的人。
“我觉得最大的影响将是失去时间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只是有点失去了做他们曾喜欢做的事情的动力。”
周三,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华山(Hua Shan)在微博上写信给他的596,000名粉丝,表达了人们对解除封锁祝贺方式的失望。
“经过两个多月的屈辱,我不想要你的祝贺。”他说。
“这对上海和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巨大的耻辱——死者、失业者、倒闭的企业——如果我们庆祝就好像我们过得很好,那我们不比野兽好到哪里去。”
这个帖子已于周四消失。
外商领袖:存在相当多不确定性和恐慌
美联社6月2日报导,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贝蒂娜‧舍恩-贝汉津(Bettina Schoen-Behanzin)表示,在上海,至少有一半的外国公司要等到下周才能重新开业,同时他们会采取卫生措施。作为预防措施,许多公司计划一次只有一半员工回公司上班。
在上海工作的舍恩-贝汉津说:“仍然存在相当多的不确定性和恐慌,如果办公楼或你的大院中出现阳性病例,你可能会再次面临封锁。”
上海是中国的商业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所在地,上海封锁拖累了中国的经济活动,扰乱了全球制造业和贸易。
中共官方数据显示,4月份零售额同比下降11%,低于预期。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汽车销量比一年前下降了近一半。
私营部门预测人士已将今年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远低于中共的5.5%目标。一些人预计,在截至6月的三个月内,产量将萎缩。
“经济确实处于危机之中。”舍恩-贝汉津说。
舍恩-贝汉津表示,今年夏天,上海可能会看到外国居民“大量外流”,“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她说,在过去两年里,上海大约有一半的外国居民已经离开了。
“人们真的厌倦了这些封锁”,她说,“这不安全,尤其是如果你有孩子的话。”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6/2/n137511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