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见网提供多款免费翻墙软件,也提供免翻墙网址,为持续能看到真实信息,请記下明见网即时ip索取信箱:mingjianweb@gmail.com,並下载「无界浏览」与「自由门」「神州明见」等翻墙软件。 
 
要说最近在美国,有什么事大家最关心呢?那莫过于是美国大选了。身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要怎么样决定你该支持谁呢?是听这个人说什么?还是看他做什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具体的依据可以参考呢?

我觉得咱们作为中国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五千年的历史在那儿摆着呢!所以我们不妨来借鉴一下历史上对皇帝们的标准要求都有哪些?看看后人们都是通过什么来评判谁是明君?谁是昏君或者暴君的?

那看完这个视频,也许你心中也就有了答案!

一、敬天

中国人几千年来的传统价值观都离不开敬天信神。不光人们都相信老天爷的存在,就连皇帝也自称为“天子”,天的孩子。作为天子,要“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取自《黄帝阴符经》)。也就是说天子要体察并尊崇天的意志,那是因为“天子受命于天”。皇帝的权利是天所赋予的,有德行的人才能坐到那个位置上去。

比如在《尚书》的《咸有一德》篇中,商朝的丞相伊尹就说“非天私我有商,惟天祐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不是上天偏爱我们商姓一家才让我们推翻了上一朝的暴政,而是上天在佑助有德的人;也不是我们商家请求民众,而是人民主动归附有德的一方。

文天祥 熙明殿进讲《敬天图》、《周易·贲卦》
“天道人事,实不相远,自古人君凡知畏天者,其国未有不昌。”

南宋的文天祥说,天道和人事的关系其实并不远,自古凡是知道要敬畏天道的君王,他治理的国家就没有不昌盛的。

中国从有史记载以来,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祭天作为头等大事,像北京的天坛就比皇宫紫禁城还要大四倍;发生天灾人祸的时候,皇帝首先要罪己祭天;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篆字;清代诏书上开头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南宋的宋孝宗曾说:“人主傥不畏天,尚何所畏”。

是呀!作为皇帝他已经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他要是再不敬畏天,还有什么能约束他呢?只有明白“君权神授”这个道理的帝王,他才能主动时刻归正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有道明君。

二、爱民

与敬天对应的就是爱民。如果说天是皇帝的父母,那皇帝就是百姓的父母,也是百姓的天。《明宝训》里记载:

太祖曰:“所谓敬天者,不独严而有礼,当有其实。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为君者欲求事天,先必恤民。 恤民者,事天之实也。”

又曰:“为人君者,父天母地子民,此职分之所当尽。祀天地,非祈福于己也,实为天下苍生也。”

明太祖朱元璋说:“敬天不只是做做样子而已,还应该要有实质的内容。天把子民都托付给君王了,那君王有求于天的时候,就应该先恤民,这才是敬天的实质。”

他还说:“作为君王,天地是父母,人民是子女,这是你应该尽的责任。祭祀天地不是为了给自己祈福,而是为了天下苍生祈福。”

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百姓哪来的君王?我们都听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在汉朝的《韩诗外传》中记载: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彊,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作为王者最重要的是什么?管仲说,作为君主,你应该把百姓当作天。百姓亲附你,国家就会安宁;百姓辅助你,国家就能强盛;百姓反对你,国家就危险了;百姓背弃你,国家就要灭亡了。

所以说《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正心

第三点是正心。

孔子曰:“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曾经多次说过正心的重要性,因为君王就应该是人民的表率。而且执政的关键也是要正,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才能让人服从你的命令。

《汉书》里董仲舒进一步阐明了这个道理:

“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邪气奸其间者,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他说,作为君王能首先端正自己的内心与品德,就能影响到朝廷以至百官,进而就会使天下民众和社会风气变得纯正,这就是王道的最高境界!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作为一国之君,他的一言一行都对整个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具体怎么做才能达到正心与正身呢?

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

四、节欲

《孟子‧尽心下篇》“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说:养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减少欲望。一个人能够做到寡欲,真理就会时常存在他的心中;相反,多欲的人心中存有真理的时间就非常少。

而且刚才讲过了,上位者作为国家的榜样,他的行为会影响到整个国家,那这里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说苑‧反质篇》齐桓公谓管仲曰:‘吾国甚小,而财用甚少,而群臣衣服舆马甚汰,吾欲禁之,可乎’?管仲曰:‘臣闻之:君尝之,臣食之;君好之,臣服之。今君之食也,必桂之桨,衣练紫之衣,狐白之裘。此群臣所以奢大也。《诗》云:不躬不亲,庶民不信。君欲禁之,胡不自亲乎?’桓公曰:‘善。’于是更制练帛之衣,大白之冠,朝一年而齐国俭也。”

春秋时代的齐桓公对管仲说,你看咱们这国家又小又穷的,但是大臣们的衣服和车马都那么奢华,我下禁令约束他们一下怎么样?

管仲回答说,我听说,国君喜欢吃什么,臣子就跟着吃什么,国君喜欢穿什么,臣子也跟着穿什么。您现在吃饭顿顿都要有美酒,平时穿着紫色的大衣,还披着白色的狐裘,所以大臣们才跟着您奢侈了起来。《诗经》上说,没有亲身去做,百姓们是不会相信的。您要想禁止这种风气,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呢?

齐桓公听从了管仲的建议,换上了普通的衣服和没有装饰的帽子。结果一年之后齐国人人都养成了节俭的习惯。这就应了道士谭峭在《化书‧三皇》中写的:

“君俭则臣知足,臣俭则士知足,士俭则民知足,民俭则天下知足。天下知足,所以无贪财,无竞名,无奸蠹,无欺罔,无矫佞。”

意思是,君王节俭,王公大臣们就会知足。王公大臣们节俭,士大夫们就会知足。士大夫们节俭,老百姓们就会知足。百姓们节俭,天下就会知足。天下知足了,就没有贪财,争名,奸佞,欺骗,和巧言谄媚这种事情发生了。这个知足其实非常可贵,因为人的欲望都是无止境的。

老子在《道德经》中写到:

“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天下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放纵欲望,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什么是欲望的止境,才能永远满足。

那人如何能抑制自己的欲望呢?

太祖曰:“人之害莫大于欲,欲非止于男女宫室饮食服御而已,凡求私便于己者皆是也。然惟礼可以制之。先王制礼,所以防欲也。礼废则欲肆。为君而废礼緃欲,则毒流于民。故循礼可以寡过,肆欲必至灭身。”

明太祖朱元璋说,人的欲望太多了,不只是男女之间,住房环境,穿衣饮食等等,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的私心都是欲望。只有礼制才可以压制欲望。当初也是为了防止人的欲望泛滥才制订出了礼制。作为一国之君,绝对不可以为了放纵欲望而废礼,进而毒害百姓。只有守礼才能少犯错,放纵欲望一定会毁了自己。

所以说不是当了皇帝就可以尽情的享受了,其实恰恰相反,他们要比普通人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才行。

五、无逸

除此之外,还要“无逸”,无逸就是不能够贪图安逸,要能够做到自律。

《无逸》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集《尚书》中的一篇文章。在文中西周的周公列举了很多例子来反复告诫年轻的成王,不要贪图安逸享乐,要勤政恤民,才能国祚长久。这篇文章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宋史》上记载,宋仁宗时有大臣把无逸画成图,仁宗非常喜欢,把它挂起来每天都要看一遍,他还把《无逸》写在屏风上,时刻提醒自己。

《明宝训》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和群臣讨论《无逸》这篇文章,太祖说,

上曰:“自昔有国家者,未有不以勤而兴,以逸而废。勤与逸,理乱盛衰所系也。人君当常存惕励,不可少怠,以图其终。”

从有国家开始,都是勤政才能兴旺,安逸导致灭亡。勤勉和安逸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

“朕每观是篇,必反复详味,求古人之用心,尝令儒臣书于殿壁,朝夕省阅,以为鉴戒。 今日讲此,深惬朕心,闻之愈益警惕。”

我每次读《无逸》这篇文章,都要好好反复的研读,来探求古人的用心。所以我曾经让大臣把它写在宫殿墙壁上,每天早晚都看看,当作鉴戒。今天的讨论非常符合我的心意,也让我更加警惕了。

大家来瞧瞧,这才是历史上真正的明君该有的样子,至于说电视剧里那些整天无所事事,就知道和妃子们谈情说爱的皇帝们,那不用说了,百分之百是昏君!

当然,电视剧是不能当真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了解真实的历史,不妨来订阅我的频道,还有打开小铃铛接收通知。我希望可以藉由华夏衣冠之美,呈现给大家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

那刚才说到明君要勤政,不过管理国家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一个人就算累死了也做不过来。

六、任贤

所以明君还要懂得任贤,在《管子‧君臣》篇中写道:

“有道之君,正其德以莅民,而不言智能聪明。 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

有道之君,重要的是有德行来领导人民,而不讲究他自己要多聪明。智能和聪明是臣子们的职责所在。能够善用臣子的智能和聪明,才是为君之道。

那如何做到任贤呢?首先要找到这些可用之才都在哪里。

《孔子家语‧王言解》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

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

孔子说,古代的明君必定知道天下所有贤良之人的名字,既知道他们的名字,又知道他们的实际才能,还知道他们的人数,以及他们住的地方,然后把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尊崇。这就是最高的礼节,不谦让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用天下的俸禄使天下的士人得到富贵,这也是最好的奖赏,不耗费财物而让天下的人都高兴。

所以说,谁能任用天下最贤良的人,谁就是天下最英明的人。其次,用人还要懂得扬长避短,孔子在《礼记》里说,“用人之知去其诈,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仁去其贪。”

任用有智慧的人,要摒弃他奸诈的一面;任用勇武的人,要压制他易怒的缺点;任用仁慈的人,要避免他的容易滥好人的特点。另外,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还提出,明君要有博大的胸怀,能不计前嫌,只记功不计过,这样才能成就霸业。

七、纳谏

同时,还要广开言路,善于纳谏。孔子说:“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是人都会犯错,皇帝也不例外。平时一般人犯了错都可能不愿意听人指责,怕丢面子,那皇帝是不是认了错在大臣中就更没有威严了呢?咱们来看看历史上几位明君的做法。

《通志五帝纪》:“帝尧置谏鼓,达穷民,立谤木,使人书之,乐闻过也。”

首先是尧帝,他设置了谏鼓,让老百姓都可以来敲;他还竖起了一块木头,让人们都可以把他的过错刻在上面。也就是说来来往往的人都能看见别人对他的指责,而尧帝非但不怒,反而非常高兴,这就是圣君的姿态!

接下来,唐太宗李世民大概是全中国历史上,除了三皇五帝时代,最善于纳谏的皇帝了。

我在史料记载中查到,太宗专门颁布诏书,让人给他提意见的次数,就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皇帝。

“太宗每见人上书有所裨益者,必令黏于寝殿之壁, 座卧观览也。”

根据《隋唐嘉话》记载,唐太宗每次看到谁折子里写的话有道理,就让人贴在墙上,而且不是他办公或者是他做别的事的房间,而是在他卧室的墙上,这样不管他是躺着还是坐着都能看到,好随时提醒自己改正缺点。

还有,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北宋的宋仁宗被包拯劝谏,吐沫星子喷满脸的事迹。这个事的出处虽然是小说,但是历史上的宋仁宗确实非常的宽厚,关于他虚心纳谏的记载也是比比皆是。

八、赏罚

作为明君,还要赏罚分明而且有度,这里面的学问可大了!

《素书‧道义章第五》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素书》里说,不奖赏立了小功的人,那就没人去立大功了;不赦免犯了小罪(过失)的人,就可能导致人产生更大的怨恨。

赏功不能使人心悦诚服,惩罚也不能让人甘心,必定会造成众叛亲离的局面。奖赏没有立功的,惩罚没有犯罪的,这是残暴苛刻的表现。

中国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如何赏罚有度的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帝王绝对不可以因为自己的喜好而私自赏赐身边的人,或者惩罚看不顺眼的人。

但也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所以还需要有明确的法令来遵循。制造法律的本身并不难,难的是要做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九、明令

《贞观政要》唐太宗谓侍臣曰:“诏令格式,若不常定,则人心多惑, 奸诈尽生。《周易》称:‘涣汗其大号’。言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 出而不复也。《书》曰:‘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为)反’。”

《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对侍从说,皇帝颁布的诏书和法令如果不固定,就会导致人心多变,滋生出奸诈的想法来。

太宗引用《周易》的比喻,说发号施令,就像汗水流出身体一样,一旦发出就不能收回了。他又引用了《尚书》里周成王的话,成王对官员们说,一定要慎重对待发布的命令,命令一旦发出就一定要执行,切不可违抗。

北宋的包拯也针对当时政令多变这种现象,专门写了篇文章上书给宋仁宗:

《论诏令数易改》臣窃见朝廷凡降诏令,行之未久,即有改张,故外议纷纭,深恐于礼不便。且诏令,人主之大柄,而国家治乱安危之所系焉,可无慎乎缘累年以来,此弊尤甚, 制敕才下,未逾月而辄更请奏,方行又随时而追改。 民知命令之不足信,则赏罚何以沮劝乎?臣欲乞今后朝廷凡处置事宜,申明制度,不可不慎重。

包拯说,诏令是君王手中的一大权力,更是和国家的治乱安危紧密相关,如果百姓们知道命令早晚会改,也不遵守了,那赏罚还有什么用呢?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诚信,如果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不能守信,影响的是他自己的信誉,但如果君王对自己的话和下达的命令不能做到守信,朝令夕改,那这个国家就要乱套了。

《素书》:“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前者毁”

就像《素书》里写的,后颁发的命令和之前的命令不统一,那这两个命令就都无效了。

那前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如果制定的法令和人的心意不一样,那这命令等于没有用,也就是说法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十、德政

治国的最高境界其实是施行“德政”,也就是说靠着道德的提升让天下达到自治。

《日知录》宋叶适言:“法令日繁,治具日密,禁防束䌸,至不可动,而人之智虑自不能出于绳约之内,故人材亦以不振。”

南宋的叶适曾经说,现在的法令条文越定越繁琐,管得越来越紧,把人都束缚得严严实实,甚至动都动不了了,这样导致人的智慧都超越不了条条框框的范围,所以人才自然也不能发挥他们的能力了。

要知道这是将近800年前南宋的情形,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律法和今天是没法比的。那在如今这个法律这么健全完善的社会,为什么犯罪的人还一点没少,人们也都有法不依呢?

那是因为法律管不了人心,只要没人看见的时候,他就会去犯罪。而法律只是更加束缚了人们生活工作中的方方面面,一个不小心就不知道触犯了什么法律,照这样发展下去,路只会越走越窄。

所以《尚书》写道“德惟善政”,孔子说“为政以德”。这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治理国家最好的方法是推行道德。

“德礼者,化民之本也;刑政者,治民之末也。”

石林叶氏说,道德和礼教是教化万民的关键,而严刑律法只是管治人民最末等的手段。其实三皇五帝时代是没有法律的,虽然没有法律,但是人人都自己约束自己,达到的效果和法律管出来的是没法比的。

《汉书‧董仲舒传》“殷人执五刑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囹圄空虚。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哀哉!”

《汉书》里记载,汉武帝说殷朝人制定了五种刑法,用毁伤身体的办法来惩戒恶人。可是周成王和周康王放弃这些刑法四十多年,天下也没有犯法的,监狱都空荡无人。秦国使用这些刑法,杀死的人很多,受刑的人接连不断,真是可悲啊!

这样看来,启迪人们的善念,让百姓们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自发的约束自己的言行,才是从根本上让社会达到安定富足的最好办法。

这十条明君治国的要素在今天依然有用,因为不管你是国王、总统、州长、市长、村长、厂长、公司老板,还是小主管,都可以从中借鉴和学习到身为领导者需要具备的品质!

那你觉得这十条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你还希望我做什么样的视频呢?都欢迎你在留言区来告诉我。如果你觉得这个视频有用的话,别忘记分享和订阅我的频道,那咱们下次再见啦!

▼ 相关影片

下载点选后右键单击 "另存新檔"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1/23/n12707205.htm

为甚么要救度众生

save

为什么会有人类

human

退出中共党、团、队人数

3tui
428,135,647

破网与禁书下载

freegate

免费下载自由门
专业版7.99  zip  exe
安卓版5.0  apk

wugate

免费下载无界浏览
电脑版2132  zip  exe
安卓版无界一点通  apk

爱博电视

免费下载爱博电视
PC版(180318)  exe
手机版(2.1.13)  apk

神州明见

免费下载神州明见
手机版 V6.9  apk
电视机顶盒版 V6.9  apk
神州明见網頁版 V2.0  下载  开启
二维码小助手 V3.0  下载

网必通

免费下载网必通
手机版   apk
 

神韵全球巡回演出预告

shenyun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