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也叫“正书”、“真书”。由于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所以也称“今隶”。楷书一改汉隶“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笔划特征和扁方字体,变而笔划平直,字形方正;同时,排斥隶书构形自由、同字异形的倾向,而力趋构形单一、规范。
唐代张怀瓘(ㄍㄨㄢˋ、 guàn)在《书断.卷上.八分》中说:“楷书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故凡有法度之书,皆可称‘楷书’。”
楷书自汉末兴起,经三国钟繇推动,至东晋王羲之达到第一个高峰,所以后世尊王为“书圣”。
唐代楷书大盛,其字体彻底消除南北朝时尚带有的隶书笔意,基本点画完全脱离了篆书的线条形态,可以充分利用毛笔富于弹性、能粗能细、能方能圆的特点,写出品式众多、情状各异的点画形态来,所以唐代楷书名家迭出,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后有名家颜真卿、柳公权各成一体。
颜、柳、欧与元赵孟頫(ㄈㄨˇ、fǔ)被后世尊为“楷书四大家”,所书楷书被分别称为颜体、柳体、欧体、赵体,均为后人习楷范本。
楷书的特点是:
1.字形方正、稳定,成为正式的方块字。
2.笔划平直定型,成为成熟的笔划文字。基本笔划按运笔方向分为五种:一(横,包括提笔)、丨(竖)、丿(撇)、丶(点,包括捺)、乛(折,包括各种折笔)。
楷书由于其字体端正秀丽,易写易认,自汉末兴起以后,成为历代正规使用的一种典范文字。自楷书始,汉字的方块字形和笔划形式均已基本定型。
顺便介绍一下草书、行书、宋体字、仿宋体︰
草书、行书、宋体字、仿宋体,都不是汉字构形意义上的字体。草书、行书是隶书、楷书的快捷手写形式,而宋体字、仿宋体则是“楷书”的雕版印书形式。
“草书”是当初打草稿时写得较潦草的隶书书写形式。
(东)汉章帝(公元147~153)时盛行的带有隶书意味的叫“章草”,连笔不连字。汉末由“章草”楷化的叫“今草”,连笔又连字。唐代还产生了更加草率的“狂草”,变化百端,一般人根本无以识认。如今,“草书”被当作了一种书法艺术。
“行书”产生于汉末,形成于魏晋,谓之“楷书的流动”,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便捷书写形式。草书成分多的叫“行草”,楷书成分多的叫“行楷”。
行书楷而不拘,草而不放,笔划虽连,各字独立,兼有楷书的易认和草书的易写两种优点,是如今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手写字体。
“宋体字”是宋代雕版印书通用的字体。由于字形方正,结构匀称,后世遂沿用作印刷字体,俗称“老宋字”。明末演变为横细竖粗,但仍称“宋体”。
“仿宋体”是仿照宋时刊本字体制成字模的字体。1916年左右,钱塘丁辅之、丁善之等根据清武英殿聚珍版本,仿刻北宋欧体字行世,有方形、长形,称“聚珍仿宋”。后来又有发展,通称“仿宋体”,亦称“仿宋字”,以与明代以来横细直粗的“宋体字”相区别。
汉字形体在历史的演变中,经过不断地改易、讹变、俗简,发展到当今的简化字,大都已不能以形体结构形象地体现字义,实际上变成了以整个形体标志语素(语音和语义结合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构成词语的要素)的表意符号。这虽然方便了书写,却也因由表意的形象有理变成不知所云的无理符号,增加了认知难度。@*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4/2/27/n4093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