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不如意和精神上的孤独,促使陈季卿常常去青龙寺拜访一位僧人,与之交流以稍解苦闷。一天,他去拜访时,恰逢僧人出门,他便到暖阁中休息,等待僧人回来。暖阁中,早已有一位来自终南山的老翁坐在炭火旁等候僧人。老翁见陈季卿进来,便请他到炭火旁坐下,暖暖身子。
坐了很久,僧人都没有回来。老翁就对季卿说:“太阳已经偏西了,你大概饿了吧?”季卿有些不好意思地回道:“确实是饿了,但主人不在,又能怎么办呢?”
老翁便于手肘后解下一个小口袋,拿出一寸见方的药丸,用其煎了一杯茶,然后递给季卿说:“喝了它就可以解除饥饿的。”季卿喝完,顿觉全身畅适,饥寒之苦也无影无踪。
暖阁的东壁上有一幅《寰瀛图》,图上有各地的地名,无事可做的陈季卿便在图上寻找回江南的路,进而长叹:“能从渭水泛舟到黄河,到洛阳一游,再到淮河畅游,渡过长江,回到老家,也就不必为没有功成名就而还家感到后悔了。”显然,他是想家了。老翁笑着说:“这有何难!”
说罢,老翁让寺院中的童子到阶前去折一片竹叶,然后做成一叶扁舟,放置在图中的渭水之上,并对陈季卿说:“公子只需专心盯着此舟,你的心愿就能达成。但回家后,千万不可久留。”
陈季卿遂全神贯注地盯着小舟,良久,忽觉渭水起了波浪,一叶扁舟也渐渐变大,如席子大的船帆张开,自己在恍恍惚惚中好像登上了船。小舟沿渭河而下,进入黄河。行了一段,他将小舟系在禅窟兰若寺庙下,然后进入寺庙,并在南边的一个柱子上题了一首诗:“霜钟鸣时夕风急,乱鸦又望寒林集。此时辍棹悲且吟,独向莲花一峰立。”
第二天,他乘小舟又来到了潼关,登岸后在潼关关门东面的普通院门上又题了一首诗,诗云:“度关悲失志,万绪乱心机。下坂马无力,扫门尘满衣。计谋多不就,心口自相违。已作羞归计,还胜羞不归。”
上述两首风格沉郁感伤的诗作,抒发了陈季卿因功业无成、空怀抱负的烦闷苦愁之情,令人心恻。
此后,从陕西向东行,沿途所走路线皆如其前愿。走了十几天,陈季卿回到了老家,他的妻子兄弟都在门前迎接他。当晚,他在书斋中题写了另一首诗《江亭晚望》,诗中写道:“立向江亭满目愁,十年前事信悠悠。田园已逐浮云散,乡里半随逝水流。川上莫逢诸钓叟,浦边难得旧沙鸥。不缘齿发未迟暮,吟对远山堪白头。”诗作传递的情感与前两首一脉相承。
晚上,陈季卿对妻子说:“我试期临近,不能久留,需要马上登舟回去了。”临别之际,他赠予妻子一首诗:“月斜寒露白,此夕去留心。酒至添愁饮,诗成和泪吟。离歌栖凤管,别鹤怨瑶琴。明夜相思处,秋风吹半衾。”又赠给自己的几个兄弟一首诗:“谋身非不早,其奈命来迟。旧友皆霄汉,此身犹路歧。北风微雪后,晚景有云时。惆怅清江上,区区趁试期。”
小舟沿渭河而下,进入黄河。示意图,图为《无名氏画山水册.泛舟游江》。(公有领域)
诗作传递的离别伤感之情让他的妻子、兄弟十分难过。他们望着陈季卿登舟远去、逐渐消失的背景,在江边放声大哭,认为他似已非人。
很快,乘着一叶小舟,悠悠荡荡,陈季卿沿原路回到了渭水之滨。上岸后,他租了一匹马,前往青龙寺。来到寺院,宛然见老翁依然坐在那里。季卿上前致谢道:“归则归矣,莫非是做梦?”老翁笑着说:“是不是做梦,六十天之后你就知道了。”
此时,天色已晚,僧人依旧没有回来,老翁遂告辞而去,陈季卿也折返。
过了两个月,陈季卿的妻子带着金银和布帛从江南老家前来看他,问其缘由,说是感觉他厌世,所以特意来此看看是否发生了什么事。妻子还告诉他:“你某月某日回家,那天傍晚在西斋作了诗,并留了两首离别诗。”陈季卿这才知道他回家不是做梦,他遇到的老翁应是一位得道高人。
第二年春天,陈季卿落榜返家,经过禅窟兰若寺和潼关东门时,看到了自己的两首题诗,笔墨尚新。
又过了一年,陈季卿高中,但他已无心仕途,而是前往终南山,因为那位用道术送他还乡的老翁就居住在终南山。大概他已了悟了人生无常,因此决心走上修道之路,解脱世间的烦恼。@*#
参考资料:《慕异记》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3/15/n12812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