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幅画的创作年代,学界说法不一:有人说作于1499—1500年间,有人认为要晚至1506—1508年,还有人只能认定是创作于这两个年代之间。
这幅素描并不是典型的“草图”,草图通常是绘画或壁画的纸样,线条边沿会刺上小孔,并撒上炭粉,以便将图样转移到画布或墙面。这幅画上并没有针孔,由此看来,达·芬奇可能是将它画成一件正式作品。
这幅素描的主题与他的油画《圣母玛利亚和圣婴与圣安妮》(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Anne,现藏卢浮宫)很接近。不过在油画里,小施洗约翰并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场面是,蹒跚学步的耶稣正和一只羔羊玩耍,象征祂注定成为“献祭羔羊”,要为世人赎罪。
列奥纳多·达·芬奇的《圣母玛利亚和圣婴与圣安妮》,法国卢浮宫藏。(公有领域)
贝纳迪诺·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也是盛期文艺复兴的名家,据说当过达·芬奇的助手。卢伊尼的画作《圣家族与圣安妮和小施洗约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必定是以达·芬奇这幅素描为蓝本创作的,但也增加了一个人物——耶稣的父亲圣约瑟夫。
贝纳迪诺·卢伊尼(Bernardino Luini),《圣家族与圣安妮和小施洗约翰》(Holy Family With Saint Anne and the Infant John the Baptist),约1503年作,米兰盎博罗削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代代传递的母爱
在《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这幅素描中,达·芬奇通过将几个人物设置为近乎静止的姿态,表达了丰富的意涵:画作展现了连绵传递的母爱,没有什么比孩子坐在妈妈膝头更适合表现母子亲情了。
一代又一代,母亲们将孩子拥在膝头,直至将他们送入广大的世界、送上人生的旅程。两位母亲中,形体较大、较有实在感的是圣安妮,她拥着成年的玛利亚,而玛利亚自己也是一位母亲。
圣母抱着自己的孩子,小宝贝向前伸出手去,几乎要爬出妈妈怀抱,预演与施洗约翰的会面。
人物的紧密组合,特别是三代人——安妮、玛利亚和耶稣,清楚地展现了他们的亲情,而他们的神情更是如此。我们的目光先是追随圣安妮,她慈爱地注视着女儿,后者又凝视着自己的儿子。
找回“温柔”
总体而言,让我凝神屏息的正是玛利亚的面孔。人间可有一张面孔,如此的甜美、沉静、纯真而又慈悲?注视越久,我就越深刻地感到,这些品格在画中已成为永恒。
玛利亚是女性美德的典范,女德包含温柔、谦卑、尊重与养成;长久以来,她一直是“温柔”的一种象征。圣诞颂歌《平安夜》(Silent Night)的歌词中,“tender and mild”即是“温柔、温和”之意。
虽然温柔谦卑(meekness)可能意味着顺从,但它的同义词也包括耐心、坚忍,甚至有长期承受痛苦之意。
当过妈妈的人都知道,耐心至关重要。除非孩子变得骄横,我们通常不会想到做母亲也要伴随长期痛苦。
然而,难道不是这样吗?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即便孩子已不再是婴幼儿,母亲可能还是要忍受他们的痛苦,无论是被猫抓、没考好、失恋,还是化疗。孩子面临的每一个考验,某种程度上也都是对母亲的考验。
要承担这一切,得有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玛利亚优雅地服从一种更高力量,她的宽容坚忍,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智慧。温柔的背后,是强有力的品格。
达·芬奇的画作正好表达出这一点。从新观察玛利亚和安妮,我们看到两个女子的温顺并不是软弱。无论她们的表情多么柔和,其中都蕴蓄了巨大力量:她们的双腿不仅仅是强壮,膝部也很坚实,可以承托这世界的重量。
列奥纳多·达·芬奇,《圣母子、圣安妮和施洗者圣约翰》(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St Anne and St John the Baptist),炭笔画,作于1499—1500年,现藏英国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公有领域)
当然,这不止是一幅关于母子的画作。他们都是《圣经》人物,而且画中圣安妮的食指还指向上苍。
普照的慈光
达芬奇仅运用白色粉笔,就在圣玛利亚和小基督头部,以及玛利亚头部周围营造出柔和的光芒,这光芒似乎是自内而外散发出来。
母子俩的面部都是以四分之三侧面绘制的。与他们两两相对的是安妮和小约翰,他们面部的阴影浓重些,可能大师想体现他们的精神层次不及圣母子。
小耶稣似乎正扭转身体脱离玛利亚的怀抱,她则耐心看着儿子赐福于约翰——圣约翰有一天会给耶稣施洗,将他送上救世主的旅程。
总体来看,从安妮、玛利亚到耶稣、约翰,形成了一条视觉弧线,这是“人间之爱”与“神之慈怜”相会的图景,耶稣对约翰的赐福,就代表这悲悯超越家庭洒向世界。
力量与慈悲
在这充满亲情的场景中,安妮指向天国的手指像是有点不合时宜。当她凝视自己的女儿时,为何手指在告诉我们其它的事情?这似乎与天伦之乐、与神的慈悲都没有关系?
在我看来,达·芬奇在展示一条精神上自我完善之路。她的手指指向天国,是因为我们。
这幅画想要说些什么呢?首先,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安妮和玛利亚所代表的不仅是母亲——不只母亲能同情孩子的痛苦,父亲也能;进一步说,同情和慈悲他人的能力不限于父母。
每个人在生命旅程中都要面对困苦、疾病与死亡,在这点上,全人类是一家。正如所有传统修炼方法提示的,在共同渡过艰难人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慈悲地对待彼此。
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忍辱、不把他人过错放在心上,并且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慈悲无异于为他人忍苦,达·芬奇的绘画将此表达得多么好!当我们向自己的内心寻求,来加强忍耐力的时候,我们就会获得升华,并且祥和宁静地安居在那个境界。@*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9/7/20/n113980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