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见【内幕】起底数字人民币挑战美元的布局(1)
【内幕】起底数字人民币挑战美元的布局(2))
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渗透美国
2)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在美国
来自中国大陆的移动支付如今不仅进驻了美国的华人小商家,不少美国主流药店、超市等大型商户也都被微信和支付宝覆盖。
根据支付宝和微信官网,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支付宝(Alipay)、微信支付(WeChat Pay)已分别进驻包括美加、日韩和英法德等主要国家在内的69个和64个国家和地区。
消费者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使用人民币进行支付;商家则与微信和支付宝或其在当地的合作支付机构进行结算,收取外汇。
微信支付官网说,因未来境外收单策略的不可控性,推荐商户选择机构接入模式。境外商户也可以直接接入微信支付的模式,但目前仅对香港、新加坡及英国开放。
根据微信官网,截至2021年12月31日,微信支付在美国有11家合作支付机构,包括:汉特支付(Hante),Citcon USA LLC,Aurfy Inc., Yuanex Inc.,International Bank of Chicago,PW Inc.,Novelty Payments LLC,GLOBAL MERCHANT SERVICES,First Data Europe Limited,SESAME INTERNET TECHNOLOGY LLC,GEOSWIFT US, INC.。
与微信支付不同,支付宝跨境支付的境外商户,可以直接向支付宝国际公司申请接入。当然,境外商户也可以透过支付宝在美国的合作收单公司(acquirer),加入支付宝。支付宝在美国有9家合作收单公司,包括:ALPHA PAY INC.,Aurfy Inc.(DBA:NihaoPay),Blackhawk Network,CITCON USA LLC,Fiserv,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Payoneer Inc.,VeriFone,Yuanex Inc.(DBA:Yuansfer)。
汉特支付目前整合的数字支付方式,其中包括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汉特支付官网截图)
微信和支付宝并未披露其在美国的用户数量。不过,微信和支付宝在美国的合作公司“汉特支付(Hante)”官网曾经披露说,微信和支付宝在美国的用户数量都高达数千万。
汉特支付官网显示,该公司从2017年开始,在美国开发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三个跨境支付工具的商户落地;目前已为逾3000商户提供跨境收款服务和Sass软件支持服务。另据微信和支付宝官网信息,汉特支付目前仍是微信的合作支付机构,但并非支付宝的合作收单公司。
3)官媒声称Alipay(支付宝)在美国比肩APPLE PAY
支付宝在美国的合作收单公司“Fiserv, Inc.”,是美国最大的金融数据服务公司之一。2017年5月蚂蚁集团发布与Fiserv结盟的一份声明,披露了支付宝在美国的覆盖面。
据彭博社2017年5月8日报导(报导链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金服宣布与美国支付处理公司First Data(Fiserv前身)达成协议;消费者可以在First Data的400万家美国商户使用支付宝购物。
在支付宝宣布与美国First Data合作的当天,中共官媒“新华网”发文称(新华网报导链接),“支付宝在美国规模已与苹果支付相当”。
该文说,2017年Apple Pay(支付宝)在美国覆盖的商户数量为450万户,支付宝很快就堪比苹果Apple Pay。Apple Pay是苹果公司的移动支付服务。
记者已向汉特支付和Fiserv询问同微信支付、阿里支付宝的合作情况,并寻求置评。截至发稿前,尚未获得回复。
4)支付宝/微信支付为何会被数字人民币盯上
根据支付宝公开发布的信息,支付宝在2016年开始扩展美国市场,主要针对中国出境游旅客。
不过,即便是不考虑微信和支付宝在美国的数千万用户,单单中国游客这一群体,对美国商界也具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
美国商务部旅游局(NTTO)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五大游客来源国,2018年中国游客人数为299万人,2019年为283万人。
NTTO数据显示,即使中国游客2019年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同比略有下降,但仍然是外国游客中花钱最多的群体,花掉了330亿美元;人均开销也是最高的,每位中国游客当年在美国平均消费了11,849美元。(数据来源:美国商务部旅游局)
另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数据,中国游客是国际游客中消费类最强的群体。2016年中国大陆游客境外消费总额达到2610亿美元,较2015年增加110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连续位居世界第一位。
针对微信和支付宝对美国零售支付市场的渗透,前美国总统川普曾于2021年1月5日签行政命令,禁止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八款应用程序在美交易。不过,拜登总统上台后已经撤销这些禁令。
虽然目前数字人民币尚未展露进军美国的獠牙,但微信和支付宝开拓美国市场的努力,随时可能被中共窃取,成为数字人民币渗透美国的地下通道。
台湾金融研训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林士杰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曾表示,数字人民币一旦找到国际企业合作,成功打入零售端,成为跨境零售市场的支付货币,会推高数字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重要性。
数字人民币挑战美元路线图之二:RCEP和“一带一路”
中共数字人民币《白皮书》披露说,中共央行正积极参与制定法定数字货币的国际标准,包括与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清算银行(BI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组织的合作。
《白皮书》还透露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与香港金管局签署合作备忘录,研究和推进数字人民币(e-CNY)跨境支付。同时加入了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牵头的多币种法定数字货币桥(Multi-CBDC Bridge,简称“mCBDC”)
中共所加入的mCBDC项目,目的是探讨建立一种被全球普遍接受的跨境支付法定数字货币。
需要关注的是,不仅mCBDC的其它参与国都是中共“一带一路”的支持者;而且,中共负责数字人民币的官员曾经直言,数字货币不要“美元化”。
据陆媒《21世纪经济报道》报导(报导链接),央行数研所所长穆长春在2021年3月25日的2021国际清算银行创新峰会(BIS Innovation Summit 2021)上,呼吁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间应享有互操作性,同时要避免数字货币的“美元化”。
如果说《白皮书》暴露了数字人民币对美元霸主地位的觊觎,那么,e-CNY主要运营机构中国银行则在2021年第19期《人民币国际化观察》(中国银行PDF链接)中,透露了数字人民币对外渗透的实施路径。
具体包括:“遵循从国内到海外、从区域到全球的实践顺序,以粤港澳大湾区、东盟、RCEP、‘一带一路’沿线为突破口”;同时,“积极参与CBDC(央行数字货币)相关多边项目研发试验”,“参与国际标准与制度建设”,从而强化数字人民币的领先优势与金融话语权。
东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于2022年1月1日生效。中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泰国、越南、文莱、柬埔寨和老挝这10个国家率先生效。韩国将于2022年2月1日生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缅甸正在推进RCEP的批准。
截至目前,中共官方并未透露会否在RCEP或一带一路中推进数字人民币,但央行《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人民币在RCEP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结算、金融交易的规模增长迅速。
人民币在这些国家的交易规模的增长,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巨大的潜在需求。
中共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炼、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洪灏等体制内学者,近年来都发文倡议,利用“一带一路”、RCEP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推进数字人民币和人民币国际化。
中共利用数字人民币强化对中国社会的控制
美联储(FED)主席鲍威尔曾于2021年4月表示,数字人民币让中共政权可实时监控,这种数字货币在美国行不通。但他可能没料到,如果不加以阻止的话,借助来自中国的移动支付方式,数字人民币未来随时可能渗入美国,让中共能够监控在美国使用e-CNY的中国人和美国人。
不过,目前中共仍将数字人民币的发展重心放在国内。而且,数字人民币备受诟病的“可控(监控)”功能,首先要应用到自己人身上。
中共党员是被数字人民币重点监控的群体。图为2020年9月4日,深圳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在罗湖区党群服务中心,示范如何使用数字人民币交党费。(中共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官网截图)
据中共深圳市罗湖区政府官网报导(报导链接),2020年9月4日,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在罗湖区党群服务中心,示范如何使用数字人民币缴交党费。截至当日18时,罗湖区直机关及公安、教育、国资467个党组织共有6073名党员使用数字人民币交纳了党费。
中国银行甚至专门推出了用数字人民币缴纳党费的所谓“智慧党建平台”。
另外,尽管中共央行反复声称,数字人民币没设定时间表,但中国银行界人士披露了不一样的事实。
《中国经营报》2021年11月20日的报导(链接)引述国有银行人士话语称,国有银行有推广数字钱包的指标压力,“每个月都会针对开新户的数量进行考核”。
大纪元时政评论员唐敖认为,中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对内控制民众,对外输出共产主义霸权。
“数字人民币也不例外。”他说,“中共在国内推广数字人民币,不但加强了对中国人的全面控制;同时以零售支付为基础,暗中布局渗透美国。而(加入)一带一路和RCEP的这些区域合作国家,也成为中共输出数字人民币的温床。”
唐敖补充说,中共热衷于数字货币的国际合作,目的就是去美元化,“中共公开声称不要美元主导数字货币,就是欲建立它自己的数字货币霸权”。
记者已就支付宝、微信支付在美国的发展,以及同数字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向蚂蚁集团和腾讯寻求置评。截至发稿前,未获回复。
(大纪元: 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1/2/n134754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