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行业中讲究尊师重道,《礼记.学记》:“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东汉郑玄注:“尊师重道焉,不使处臣位也。”过去的学堂,不管是小学还是太学,必释奠先圣先师。《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古代的皇帝都经常去参加国子学的释奠礼[1]。而木匠的祖师是鲁班,茶叶业的祖师是陆羽,香道的祖师是黄帝[2]等等。现代有多少人会去祭祀这个行业的祖师呢?
在从事香道(包括手工制作线香)这个行业中,现代,笔者是第一个祭祀香道的祖师黄帝的人,并自己创作祭文,在每次制香之前,都沐浴更衣,熏香后用立香遥祭黄帝[3]。古人云:“举头三尺有神明。”因为这样,笔者在神明的点化下,将“阴阳平衡”之理运用于制香中,发现了柔香的制作方法。
也许很多不信神的人会说我这只是凑巧而已。笔者有一位制香的学生,她原来是一位歌手,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在美国及奥地利的维也纳都进修过歌剧。她跟我学制香,也按照笔者的要求,每次制香之前都沐浴更衣熏香,念祭文遥祭黄帝。笔者只是教她运用“五数干粉合香”的方法调配香粉,并制作立香,没有教她制作柔香,没想到她也研究出了柔香的制作方法。
在与北京来的制香同行及学习香道的同学切磋制香体会时,她表示,她刚开始制香的时候,偶尔会忘记了祭祀黄帝,结果制香过程中就出现状况,要么打破了瓷罐,要么碰翻了什么东西,制香过程很不顺利。明白过来了,重新祭祀黄帝,一切就恢复正常。
通过上述的例子,笔者想表达的是,从事传统的行业要尊师重道,背离了这一点,其它的事情都很难顺理成章。
黏湿状态下刚成形的立香,用同种材质的母香熏它,使其气味纯正。(图片由朝晖提供)
二、源自于传统文化的理论依据
传统文化是什么?很多人都在讲。笔者浅见,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帝王将相秉承天意开创的。汉代之前,礼乐诗书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著作。汉代之后的帝王将相,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必读的书是十三经[4],《道德经》等。从二十四史及《资治通鉴》等史书中的记载我们也可看到,古人在辩论朝政措施时,引用的依据出处,大部分也是上述的经典。从事中医、熏香等相关行业的古人还有一本必读的书是《黄帝内经》。当然,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一些传统行业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等,上述的经书没有专门的章节详细论述到;但从上述经书中找到用于制香行业的理论依据,已经绰绰有余了。
1、 领悟阴阳变化之理纯化香材
《黄帝内经.素问》有这样一段话讲明了参悟阴阳变化之理的关键:“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大意:上古时期,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变化之理,并运用术数来调和。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不在执著心的带动下过度操劳。所以才能使身体与元神都协调一致,活到天命的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
植物要分阴阳才能当香材或药材,木材要分季节开采,在中国古代,这是最基本的常识,读过书的人都知道。《周礼.地官.山虞》:“仲冬斩阳木,仲夏斩阴木。”《周礼》之所以规定了木材要按季节开采,就是为了让材料达到阴阳平衡,用它们制家具或房屋,才会有益于人的身体健康,而且材料柔韧性好,家具不会因为天气干燥而开裂。
阳气对人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素问》还有进一步的阐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段话的大意是:人身上的阳气,如同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水准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通过研究及借鉴福建武夷岩茶用木炭焙火的传统工艺、香道之隔火熏香用木炭来加热沉香,笔者找到了用木炭能量阵来处理香材的方法。这个木炭能量阵的构建,依据五行对应五方、地球与太阳相对运动方向等原理,木炭依次点燃后会在周围形成一个纯阳的能量流,这样可以去掉植物的阴气,保证香材阳气充足,才能制香。而在能量阵点火之前,要用高香或篆香祭天,以求得到神明的帮助和护佑,这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制香者如果阴阳不分,不知道如何处理香材,熏香无益。因为烧阴香等于是用阴气中和自己身上的阳气,阳气都损失光了,人也到寿了。
2、香气的五行属性
很多人将中医中药与熏香混为一谈。笔者浅见,从事中医中药或香道行业的人士要明白最基本的五行相生相克及对应之理。中药是吃进胃中,气味是吸到肺中。胃属土,所以古人讲“苦口良药”,因为苦味属火[5],火生土。肺部属金,苦味焦味如果吸到肺部刚好是火克金。所以市面上有人做的那所谓的药香,即使它是纯天然的,也对人有害。
任何植物都存在五行属性,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气味是臊、焦、香、腥、腐[6]。同一种树木,将它切出一小块,或磨成粉,鼻子灵敏的人可以闻到它里面含有臊、焦、香、腥、腐这五种气味,层次分明而且它大致的比例都能够显现在脑海中。例如,印度的老山檀香,它香(甜)的气味大约占75%(树龄越高所占的比率越大),剩余的比例大致由其它四种气味均分。印度小叶紫檀,它臊(酸)味大约占了55%,香(甜)味占了大约25%。其余的比例由其它三种气味大致均分。印尼楠植物黏粉,焦(苦)味大约占45%,腥(辛)味大约占25%,其它气味各占10%。
香气的属性为土,在这方面,《礼记.月令》与《黄帝内经.素问》有相同的阐述。
《黄帝内经.素问》: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
《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虫裸,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
经文中“臭”是“嗅”的通假字。这两篇经文都阐述了“香”对应的术数是“五”,这个非常关键;只有用“五数”的干粉合香,才能在合香过程中让植物粉末保留住香气而磨去其它四个气味。因为肺部属金,香属土,土生金。术数的运用有很大的学问,限于篇幅,笔者就不详细描述如何操作五数合香的手法了。
五行木火土金水,对应的术数是八、七、五、九、六;对应的气味是臊、焦、香、腥、腐。现今大部分制香者根本不知道真正合香的原理及方法,所以用多种香粉搅拌合成做出来的香牌、香丸、立香、香囊等都带着一股难闻的中药味(苦焦气味)。前面我们讲了,苦焦味属火,而且现今的制香人所用的材料不分阴阳,也不知道如何去除植物的阴气,所以这个苦焦味属阴火,对人体的肺部是极大的伤害,因为人体肺部五行属金,火克金。
3、 神明点化的制香手法
很多人都看过《礼记》及《黄帝内经》,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悟到其中的内涵,有的人就悟不到呢?甚至连字面的意思都不一定理解。笔者认为能悟到的主要原因是源自于对天地神明的正信。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古代的帝王在祭天地和社稷时都会祭祀黄帝[7]。那么笔者在制香之前也要恭敬地祭祀黄帝,因此得到神明的点化并悟到了“五数合香”之理也很正常。
在制香调香的手法中,还有一个理论依据是源自于《易经.系辞上》:“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笔者记得至少是三十年前曾读过一遍《易经》,内容早就忘光了。在从事制香行业后,无意中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了这段话,从而悟到了运用“天地之数”调香的手法。因此笔者及学生所制作的立香点燃后,都会自动分出阴阳两股烟,而且在室内无风的状态下,两股柔美的白烟会延绵很长才消散。这是因为阴阳化生天地,或者说,天地自分阴阳的缘故。笔者认为能做到这一点也是神明的点化。
立香点燃后分阴阳两股烟,柔美而灵动。(图片由朝晖提供)
三、结语
在制香行业中走回传统,笔者浅见,首先必须恢复对天地神明的正信,才能谈尊师重道,因为很多传统行业的开创者是神佛下世,并传给世人的。然后必须有源自十三经、《道德经》、《黄帝内经》等古代经典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制作手法。而且通读这些经典,也就知道了道德礼仪,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按传统的道德理念去做个好人,这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起到良好的作用。文章的最后,笔者以两首原创的近体诗来抒发自己的从业感言,诗曰:
其一
礼乐诗书存我志,荣华富贵唤人忙。
宁留瘦骨迎春雨,无作聪明乱旧章。
其二
礼乐诗书照珪璧,风云岁月著文章。
回归传统玄机见,素守孤操正道扬。
得失从容羞计较,艰难寂寞懒思量。
清心望眼乾坤大,细雨和风草木香。
注释:[1]《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贞观十四年)二月丁丑,(唐太宗)幸国子学,亲释奠。”《宋史.卷一百一十四》:“(宋)哲宗始视学,遂幸国子监,诣至圣文宣王殿行释奠礼,一献再拜。”“(宋)徽宗幸太学,遂幸辟雍,奠献如上仪。”
[2]《礼记.月令》:“中央土,其日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
[3]之所以采用遥祭,是因为笔者找不到信得过的画家绘黄帝的像;《周礼》中有记载遥祭的方法。
[4]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诗经》、《易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5]《黄帝内经.素问》: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
[6]《礼记.月令》与《黄帝内经.素问》有相同的阐述。在分辨气味的训练中,有的人可能将嗅觉的臊、焦、香、腥、腐,与味觉的酸、苦、甘、辛、咸搞混乱了,这没关系,只要将酸臊味算成是同一种气味;苦焦味算是同一种气味,等等,以此类推;静心分辨后它们大致的比例就会显现在脑海中。
[7]《礼记.祭法》:“祭法:(祭天地)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祭)祖颛顼而宗尧。夏后氏亦禘黄帝而郊鲧,祖颛顼而宗禹。”而祭社稷的内容请参阅笔者的文章《五行与术数(二)》@*#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18/11/20/n108639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