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中共)忙于应对疫情与美欧贸易制裁之际,大规模的中企债务风险也在持续增强,在过去18个月中,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债券出现违约。
尽管最新的违约事件只占中国13万亿美元境内债券市场的一小部分,但眼看违约规模屡创新高,加上一些倍受瞩目的案例令投资者感到不安,包括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的案例,今年3月,该公司因错过提交财报,导致其美元债券价格暴跌,给中企美元债券市场带来冲击。
据CNBC报导,像这样的案例表明,随着北京政府试图提高债券市场的质量——淘汰实力较弱的公司,或放任债务沉重的公司倒闭,意味着北京正在转变过去实行的“隐性担保”政策。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北京正试图开放一些市场驱动的力量进入,使中国经济取得更好的平衡,保持长期增长。
根据惠誉评级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公司的违约债券总额达到625.9亿人民币(96.8亿美元),是2014年以来最高的违约记录,其中,国有企业的违约占一半以上,约356.5亿人民币(55.1亿美元)。
惠誉表示,2020年全年,中国公司的债券违约金额为1467.7亿人民币,相比6年前,中企债务出现了巨大飞跃,2014年,中企的违约总额为13.4亿元,而且没有国有企业违约。
经济学家说,随着投资者的担忧加剧,这里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
1. 中国地方政府灰色地带的债券违约
关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GFV)发行的债券。
这些发债公司通常由中国的地方和地区政府全资拥有,是为了资助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而设立的。过去,这些债券在北京大力推动基础建设的过程中长期上涨,但现在已不如以前,麦格理(Macquarie Group)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胡伟俊(Larry Hu)6月25日表示,“许多LGFV甚至比所谓的僵尸公司更糟糕,因为它们无法支付利息,更不用说自己的本金了。”
“它们能够生存下来,只是因为有政府的支持。”胡伟俊写道。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负债累累,依靠贷款和政府补贴来维持生存的企业。
“2021年是一个打破隐性担保的大关,因为这是十年来政策制定者第一次不用(担心)GDP增长目标。因此,他们可以容忍更多的信贷风险。”胡认为,LGFV债券发生违约只是时间问题。
野村证券表示,LGFV是北京收紧政策的“主要焦点”,并指出,去年该行业发行的债券,已从2018年的6000亿人民币激增至创纪录的1.9万亿人民币(2,928亿美元)。
2. 华融带来的“大悬念”
惠誉5月时将华融的长期发行人违约评级连降三级,并且保留在负面观察名单。
美国银行分析师上个月在一份报告中说,对于中国的投资级债券而言,华融的案子如何解决将影响到该市场的未来表现,分析师们将这种情况称作一个“大悬念”。该报告写道,“如果华融的美元债券出现无序违约,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信贷的广泛抛售,尤其是(投资级)信贷。”
华融近期一直试图解决投资失败和其前董事长的腐败案件,后者于1月被判处死刑。
该公司在错过3月底发布2020年财报的最后期限后表示,他们的“审计师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时间来完成”审计程序,并补充说,未能提供财报不构成违约问题。
华融的最大支持者是中国(中共)财政部,该政府机关是华融的控股股东。
据路透社6月的报导,外传北京监管机构正在推动华融出售非核心资产,作为改革的一部分。
星展银行宏观策略师Chang Wei Liang告诉CNBC,如果华融发生违约,或造成其它国有企业的资本成本“大幅上升”,因为“市场将重新评估对(中共)国家隐性担保(政策)的看法”,随着风险的上升,企业必须提供更高的回报来吸引投资者。
3. 一些省份和地方银行的虚弱问题
标普全球评级的分析师6月29日发布报告指出,许多在中国北部和中南部的小型银行资产质量不断恶化,或成为中国国有企业违约的潜在热点。
报告说:“问题贷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城市和农村商业银行,必须注销掉这些贷款中的690亿人民币,才能使它们的(问题贷款)比率回到行业平均水平,其中以东北地区受创最严重。”
报告说,这些银行的资产情况或影响小银行支持当地国有企业的能力,最后可能需要大型银行介入维持。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上周披露,2020年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达到3.02万亿人民币,约合4657.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Pinpoint资产管理公司则发现,一些地方城市包括武汉、贵阳、石家庄和银川这四个省会城市的5月消费都出现疲软。
安联集团旗下的裕利安怡(Euler Hermes)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黄黎洋(Francoise Huang)说:“财政状况较差的省可能与经济状况不甚活跃有关,(而)经济状况较差意味着可能出现更多的公司债券违约。”
(大紀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1/7/21/n131049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