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天命的结束,历史上称为武王伐纣,也称武王克商。武王,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发;伐,征伐。西伯周文王去世第三年,他的儿子武王出动大军,讨伐商纣王,这次战争发生在朝歌郊外70里处,也有一个专有名称:牧野之战。商、周两族在牧野之战完成他们的交替。
牧野这个词原来指的是远郊。《尔雅‧释地》说:“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城邑外称为郊,郊外称为牧,牧以外称为野。因为这场战争的发生,牧野成了地名,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卫辉市。
这场战争的真相,至今还在慢慢发现中,很多情节至今没有厘清。
首先是发生的年代。
上古三代史官述史,以天干地支对应年代时日,后世有了改动,公元前841年起列世系,也列纪年,不成想几百年之后,就没有人懂得当时的计时法了。武王伐纣的年代,从西汉开始就有史家研究,到现在还没有尘埃落定。
这却是一个大问题,说它千古悬案也是可以的。它不清楚,随后建立的周朝没法推算年代,它之前的商朝年代也没法推算。
对读历史的人不算什么,毕竟不是数理题错不得一个点的;对研究历史的人就是大问题了。
众所周知的一段历史,是纣王的叔叔箕子,在商亡之后带着一干商朝遗民前往朝鲜半岛,在那里建立了箕子朝鲜。问题就来了,朝鲜历史的定立从哪一年开始?
唇齿相依的其它国家也一样,牧野之战的年代搞错,它们的历史也跟着歪。中原的一个战争,引发的是国际问题。
从古到今,历史学家推论出来的年代,有不同的44种,误差112年,范围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实在惊人。
2011年,韩国发现了纣王占卜用的红陶罐,韩国的学者据此提出牧野之战的年代是公元前1018年,这个观点同样没有得到史界的一致认可。
纪年不明确,日期也难明确,天干地支的计时,不同的年份对应的日期也不相同。记载倒是明确:甲子日。日期存疑,可以确定的是年初的一二月份。
好在,主要人物是明确的,主角是周武王和商纣王,结果也是知道的,商“厦”在这一天坍塌,“小邦周”在中华历史上披挂登台。
利簋,中国国家博物馆。(Siyuwj/维基百科)
1976年的春天,陕西临潼的农民挖到一个窖藏,出土了青铜器151件,其中一件不起眼的青铜簋,竟然也记载了三千年前的牧野大战。
青铜簋,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饭盆,不过不在日常生活中用,是祭祀时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类食物,供奉在神坛上献给上帝祖先的。它和鼎一样,也是重量级的礼器。
青铜簋的主人名字叫做利,是周武王的右史,牧野大战的亲历者,簋的腹内底铸刻着铭文四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
利簋铭文拓片(公有领域)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甲子那天的早上,举行岁祭并贞问,能战胜。夜晚刚至就占有了商朝。此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这个地方,赐青铜给右史利,利把这些青铜用来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当年的“利”为纪念得到奖赏的荣耀,铸造了这个高28cm、口径22cm、重7.95kg的青铜簋来祭祖,如今它是国宝,人们称它“利簋”,也叫“武王征商簋”。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讲述著商周交替的历史。
和“利簋”一样,文献记载的牧野之战也是速战速决。
最原始的是《牧誓》,正面交战之前的誓师大会记录:“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甲子日的拂晓时刻,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于是誓师。
同一天的晚上,纣王离去了,《逸周书‧世俘解》追记:“时甲子夕,商王纣取天智玉琰五,环身,厚以自焚。”──甲子日晚上,纣王把五枚天智玉佩在身上,而后点火自焚。
为商朝的最后一刻做个概述:公元前1130年—公元前1018中的某一年,这一年一二月份的某一天,周朝的第一任君王周武王,带兵到商王畿讨伐商纣王,双方在牧野决战。商“厦”在这一日坍塌,“小邦周”披挂登台,上承于五帝及大禹时期的“乐天礼地”教化天下,将夏商周三代中华礼乐文明,以文质彬彬演绎的周朝礼乐诸制及其相关记载留给后世。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改朝换代的生死大战,也是有礼有节的。
君子之约
甲子日的会战,双方事先已经确定了时间和地点。
上古时期的战争,最讲究 “义战”,出兵征伐要有正当的理由,《礼记‧檀弓》:“师必有名”,演化到后来谓“师出有名”,还讲究礼仪,军事礼仪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先礼后兵”。
上古有《司马法》,记述当时动兵的礼仪: “其有失命乱常、背德逆天之时,而危有功之君,遍告于诸侯,彰明有罪。乃告于皇天上帝日月星辰,祷于后土四海神祗山川塚社,乃造于失王。然后塚宰征师于诸侯曰:‘某国为不道,征之,以某年月日师至于某国,会天于正刑。’”
──君王有渎天命、乱常纲、坏道德、逆天意和残害功臣的,要遍及各诸侯国,公布他的罪行。然后告于上天神灵,祈祷于四海山川。再由大臣向诸侯征召军队,说:“某国无道,应征伐他。军队应在某年某月某日到达某国,和天子会同惩治罪犯。”
发起征战的一方要发战书给敌方,写明攻伐理由、地点、时间。三国时期的曹操就发过一个有名的战书给孙权:“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愿与将军会猎于吴。”──近来奉皇帝命令讨伐罪人,我的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如今我训练了八十万水军,希望与将军在东吴会战。
又有檄书,为己方阵营所用。《六韬》言:其大将先定战地、战日,然后移檄书与诸将吏,期攻城围邑,各会其所,明告战日,漏刻有时。──将领先确定作战地点、日期,然后交付檄书给各将官,明确攻、围之城邑、军队集结之地,清楚说明作战日期、准确时刻。
檄书是正式的官方文书,写在特制的木简上。从古到今流传下来不少脍炙人口之作。
周武王是否递交过战书、如何递交给商纣王已无从考据,可以见到的史籍记载,是商纣王派出了他的大臣胶鬲,在鲔水这个地方与武王交接。
《吕氏春秋》记载: 武王的军队到鲔水,商王朝派胶鬲等候周师,武王会见了他。胶鬲说:“西伯将到哪里去?不要欺骗我们。”武王说:“不欺骗你,我们将到殷地去。”胶鬲说:“哪一天到达?”武王说:“将在甲子日到达殷都的郊外。你就这样去报告吧。”
这叫“结日而定”。
但是天却下起雨来了,日夜不停。武王反而下令快速行军。军师们纷纷进谏说:“士卒已经生病了,让他们休整一下吧。”武王说:“我已经让胶鬲把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的事报告给他的君主了,如果甲子日不能到达,就会使胶鬲失去信用。胶鬲失信,他的君主就一定会杀死他。我急行军是为了救胶鬲不死啊。”武王果然在甲子日到达殷都郊外,殷军已经先摆好阵势了。
周武王当然是仁义之君,面对要去讨伐的商纣王,却也不使诈术,不偷袭,也不趁对方兵马困顿赶去围剿,而是在约定的时间到达牧野。堂堂正正,是上古时代行为处事的规范,也是军事礼仪,战争双方都自觉遵守。
“诈”战出现在几百年以后的春秋战国,随着礼崩乐坏,社会道德大跌落,《孙子兵法》的“兵以诈立,以利动”之说也被接受。战争之礼逐渐为人遗忘。后世的许多证论著作,将牧野之战视作偷袭、间谍战,皆因不知上古军事礼法所致。#
参考文献:
1. 《说文》
2. 《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3. 《从五星聚房与帝辛占星陶文看武王克商日(公元前1018年2月22日)》
4. 《吕氏春秋》
5. 《春秋‧公羊传》
6. 《孙子兵法》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该 Email 地址已受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www.epochtimes.com/gb/17/11/9/n98223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