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冬节气落在十一月七日或八日。立冬是黄历“十月节”,也是“四立”节之一。《 周髀算经‧卷下》解释四立的意义:“四立者,生、长、收、藏之始。”故而中国历法中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四季的开始,“立冬”是一年中万物闭藏、蛰伏的开始。
迎立冬的精神内涵
《礼记‧月令》记载,古代立冬日,天子隆重举行迎冬的祭典:“立冬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反,赏死事,恤孤寡。”在祭典之后,追赏有功殉国者、抚恤孤寡。所以,冬天也是感谢天地的赐予、敬慎修德、悯恤生命的季节。
立冬古节景
在中国大陆的北方,立冬时天寒水冰,已经进入蔬果不生的季节。
北宋时,京城汴京(今之开封)冬季地寒是种不了蔬菜的,所以居民要在冬天到来前储粮存菜准备过冬。《东京梦华录》记载,上至皇宫禁中,下至民间,都在立冬节气到时储粮存菜准备过冬,立冬日前,路上交通繁忙,车马、骆驼满载过冬的食物充塞道路,形成立冬节景。
当时常见收藏的食物除了冬天的蔬菜外,还有:姜豉、鹅梨、木梨、蛤蜊、螃蟹等等一些当时季节产物,提前备好一个冬天所需的食物。
立冬的诗情花意
立冬时节,赏菊好时光。诗人们留下了不少关于立冬节景的诗,反映了时代记忆,也留下了心灵的感悟。这里有和欣赏菊花有关的立冬之诗。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红叶纷纷落,惟有菊花不负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扬挺立。。(全景林/大纪元)
红叶纷纷落,西风频频吹,惟有菊花不负秋,依然笑容相迎,昂扬挺立。古人赞美菊花︰“圆花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发,君子德也。” ( 三国钟会《菊有五美赞》)黄菊是后土的表征,坚韧耐苦,凌秋霜、迎劲风挺立到最后一刻,慰藉、鼓舞人的心灵!
霜篱存晚菊,腊瓮作寒葅。
更好山翁唱,阳春恐不如。
——张翥《立冬前二日》
霜降后秋菊依然无恙,有了菊花,生活中漫生许多的情致,赏菊、咏菊、食菊……晚秋有一菊可与阳春分庭相唱和。
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
目谋殊兴会,谁与巧差排。
——乾隆帝《立冬日香山静宜园驻跸》
乾隆帝咏秋霜下一菊,兴起人美好情致!一句好诗“泉带冰声冷,菊含霜色佳”,寒泉泠泠映衬霜菊佳色,声调抑扬顿挫,情境虚实相生,带给人多层次的丰富体觉,一一从诗句中苏醒。
地方釆风.立冬食俗
除了赏菊,立冬也有一些来自悠久民俗传统的食俗,带给冬天的身体暖暖的活力。
立冬吃饺子
冬日吃饺子是古老民俗之一,尤其是北方的京津一带。为什么在立冬吃饺子呢?来自饺子与“交子”谐音,同时饺子也是北方人喜爱的食物。
“交子”是什么意思呢?即“交子之时”,夜里子时是日与日之交,立冬前夕就是秋季与冬季交节之时。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吃饺子,则是庆贺新旧年交替之时。在年与节的交替时,吃饺子是一种应节的食俗。
老天津的立冬饺子是倭瓜饺子,具有特别风味。倭瓜是在夏天时就买回家,存放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到立冬做饺子馅,并且蘸醋加烂蒜吃,别有一番地方风味。
冬令进补
有句俗话说:“立冬补冬,补嘴空”。冬天来了,万物收藏,人们也想吃一些热呼呼的暖胃、暖身的食物,为冬天收藏一些能量。
立冬这一天进补的食物带着中国医疗食疗同源的作法,多采用温和的中药材炖煮富含蛋白质的肉类,如羊肉、母鸭、排骨和土鸡等等。不过要提醒看官们,但是每个人体质各异,对于虚、实体质的补冬方法也不一样。如果本来就怕冷、容易手脚冰冷的人,可以温补、热补;但是,现代人多数都爱熬夜、饮食西化,体内虚火旺,要进补应先咨询中医师,了解自己体质的寒热虚实,才不至于补过度了。
立冬五行养生原则
中国传统医学素以五行养生的智慧著称。中医认为立冬后三个月的冬天,对个人养生蕴蓄生命活力来说,是一个关键的季节。中国养生宝典《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天三个月是“闭藏”之月,养生调气重养阴、养藏,养精蓄锐。中医说“冬不藏精、春天必温(瘟)”。人体经过春、夏、秋的劳身劳心,耗损的元气有赖冬天养藏回补,孕蓄来春的活力,否则来春就容易生病。
从五行养生来看,冬天在五行上属水,在人体上对应肾,肾主生命之精,主宰人体的生命力,冬天肾气最强,利用此时来养护生命最得时。《内经》说“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就是说肾脏收藏了全身的精华,像是骨髓生长、子嗣生育、牙齿生长、耳朵听力都来自肾功能。冬天不养精蓄锐,则会损坏生命的根本,造成未老先衰。
从五行相克的一面来看,冬水克火,火属心,所以容易发生心血管、心脏方面的疾病。所以冬天养藏,不劳心伤神,纾解春夏秋三季累积的疲劳,调节身心,的确是冬天养生的要道。
珍惜立冬时机
立冬拉开冬天的序幕,不管在传统文化或是中医养生上,都富含重视生命的精神意义,这时节也正是养藏养生的良好时机。错过这一冬,不知将错失多少好年。愿君莫负立冬好时光!@*#◇
大纪元 / 原文网址: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11/3/n13858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