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拜登和习近平通话。拜登阐述了“如果中国(中共)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会面临的影响和后果”,等于直接发出了警告。新华社的声明完全忽略了拜登的警告,没有承诺不支援俄罗斯,也没有承诺参加外交斡旋,还用“一个巴掌拍不响”表明了中共的姿态。 双方立场的巨大差异,预示着更大的变局即将来临。
拜登在通话中发出警告
白宫的声明仍然简短,最核心的一句应该是,拜登阐述了“当俄罗斯正在对乌克兰城市和平民进行野蛮袭击时,如果中国(中共)向俄罗斯提供物质支持,会面临的影响和后果”(He described the implications and consequences if China provides material support to Russia as it conducts brutal attacks against Ukrainian cities and civilians)。
拜登等于向习近平发出了直接警告。白宫的声明称,“谈话的重点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无端入侵”。这表明,美国政府已经确定了中共在俄乌战争中支持俄罗斯的立场,因此专门与中共领导人通话,发出了严厉的警告。
声明还说,拜登总统“概述了美国和我们的盟友及合作伙伴对这场危机的看法”,“详细介绍了我们为防止和之后的应对入侵所做的努力,包括让俄罗斯付出代价”。
中共继续站在美国和北约的对立面,令美国政府非常严肃地对中共领导人表明了态度,如果从物质上支持俄罗斯,将面临后果。这既是警告,也是通牒,美国政府已经清楚,中共不会谴责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也不会参加外交斡旋,实际在支持俄罗斯;因此要求中共不要帮助俄罗斯继续野蛮的战争。
中共声明省略了拜登讲话内容
中共党媒新华社发出的声明长达11段,前半部分仍然大谈中美关系,却把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主要话题放在了后面。声明仅提了一句,“拜登介绍了美方的立场,表示愿同中方沟通,防止事态升级”,完全省略了拜登的警告和态度。
声明继续称“主张和平,反对战争”,但又称按“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还称“一个巴掌拍不响”,“解铃还须系铃人”。
这样的说法再次表明,中共不但不会谴责俄罗斯,还等于认为乌克兰应该为战争付另一半的责任。
声明也称希望“对话谈判,避免平民伤亡”,“早日停火止战”;但没有承诺不向俄罗斯提供援助。
当天的中共外交部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表示,拜登总统会清楚表明,中方若采取行动支持俄罗斯侵略要承担责任。美国会让中方付出代价。你对此有何回应?
发言人赵立坚称,中方的立场“无可非议”;美方对中方施压,中方“坚决反对,也绝不接受”。
新华社的声明和中共外交部的说辞等于证实了外界的质疑,即中共准备向俄罗斯提供援助。同日,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报导,欧盟官员透露,他们得到了“非常可靠的证据”,表明中共正在考虑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
中共引火烧身
过去的三周里,中共尽量回避对俄乌战争表态,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反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中共自始至终没有谴责俄罗斯,也没有表态维护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共以为用模糊的态度,能置身事外、继续暗自搅局,但美国没打算放过中共,直接发出了警告。
中共已经无处躲闪,终于露出了与美国公开较劲的态度。中共应该本打算尽量把俄罗斯拱上前台,自己假装中立,看能否获得一些筹码,迫使美国和西方对中共让步。然而,这一算盘眼看落空,美国没打算对中共让步,还发出了警告,中共决定不打算改变立场,等于被迫走上了与美国和北约直接对抗的前台。
新华社的声明称,拜登表示,“50年后的今天,美中关系再次处于关键时刻,美中关系如何发展将塑造21世纪的世界格局”。
这句话反映了历史的变迁。50年前,为了对抗前苏联,美国向中共伸出橄榄枝,从共产阵营策反了中共政权。50年后,中共成了美国最大的对手,美国不再伸出橄榄枝,而是要先全力削弱俄罗斯的实力,令中共失去可能的盟友。
中共挑唆俄罗斯开战,等于给了美国和北约大幅削弱俄罗斯的机会。俄罗斯本已没有足够的实力挑战美国和北约,但误判导致了盲目开战,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实力,很快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
中共没有预料到俄罗斯会如此不济,也没有预料到美国、北约和更多盟友如此抱团,祭出了前所未有的制裁。中共千方百计点火、拱火,没想到火这么快就烧到了自己身上。
更大变局将至
中共领导人不愿意主动放软,应该还在指望俄罗斯能继续对抗美国和北约,不惜私下提供帮助,中共几乎不假思索地又摆出了强硬的姿态。
无论中共是否真的援助俄罗斯,中共摆出的姿态,不但将严重影响中美关系、中欧关系,还将影响与更多国家的关系。中共与世界格格不入,把自己摆到了进一步被孤立的位置。
倘若中共真敢援助俄罗斯,美国和北约很可能会对中共动真格的,世界的大变局将加速来临,但不是中共领导人期望看到的大变局,而是中共将步前苏联后尘的大变局。
大纪元首发
(大纪元:https://www.epochtimes.com/gb/22/3/18/n13656814.htm )